您现在的位置:全网最热门真人财神游戏 > 技术文章 > 手持式气象站分析夏玉米产量及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手持式气象站分析夏玉米产量及田间小气候的影响-全网最热门真人财神游戏
来源: http://www.top17.net/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15-09-11 阅读次
安徽省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和海洋陆地气候带的叠加地区,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夏玉米产量年际间变化很大。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很多,其中主要是气候因子和人为因子。气候因子有:温度、光照、太阳辐射、水分、空气。人为因子对农田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所采取的措施上,如种植方式、播量、栽管理措施等。对把握影响玉米产量波动的气候因子,趋利避害,采取管理措施,达到确保夏玉米高产稳产。行距对产量的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对同一品种不同行株距条件下的小气候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手持式气象站能够便捷对玉米的种植环境进行有效的测定。
在玉米吐丝后的籽粒灌浆阶段,即两年分别在8月17日~9月10日,共观测50d,于每天8∶00、14∶00、20∶00在玉米自主第一穗位高进行田间小气候的定点观测。4个处理同时进行。用手持式气象站nk4000来测定温度、湿度和风速;用光量子计(3415f)来测定有效光照量。
同一年度内,随着行距的增加,群体内日均温度逐渐减少。不同行距的群体内的湿度也是有着差异的,行距增加,群体内相对湿度减小。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原因可能是50厘米的行距窄,通风差,导致地面蒸腾减少,温度高湿度大。风速随着行距增大而增大,风通过调节玉米群体内的水汽和热量,影响着温度、湿度的大小。各处理日均光照强度的变化为t80>t70>t60>t50。可见50厘米行距的单位面积光能利用率高,产量最高,说明单位面积光利用率随着行距的增加在降低。
通过手持式气象站的测定研究发现,行株距配置的改变对玉米产量和田间小气候有显著影响,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50cm处理产量最高,2011、2012年产量分别为10551.75kg/hm2、9453.3kg/hm2。各处理产量大小为:t50>t60>t70>t80,两年试验结果一致。玉米原产于热带,为喜温高光效作物,对湿度,温度,光照,风速都有一定的要求,50厘米的栽培方式行距小,较大的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较小的风速都减小了蒸腾,较小的蒸腾保持了一定的湿度,避免了玉米的乳熟和灌浆期对水分亏缺,在50厘米行距下群体密集减小了漏光损失,单位面积的叶片吸收的太阳辐射大,进一步的增加了光能利用率。综合比较可知50厘米行距的群体种植结构相对稳定能充分利用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所以50厘米行距下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隆平206生长、发育,高产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在玉米吐丝后的籽粒灌浆阶段,即两年分别在8月17日~9月10日,共观测50d,于每天8∶00、14∶00、20∶00在玉米自主第一穗位高进行田间小气候的定点观测。4个处理同时进行。用手持式气象站nk4000来测定温度、湿度和风速;用光量子计(3415f)来测定有效光照量。
同一年度内,随着行距的增加,群体内日均温度逐渐减少。不同行距的群体内的湿度也是有着差异的,行距增加,群体内相对湿度减小。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原因可能是50厘米的行距窄,通风差,导致地面蒸腾减少,温度高湿度大。风速随着行距增大而增大,风通过调节玉米群体内的水汽和热量,影响着温度、湿度的大小。各处理日均光照强度的变化为t80>t70>t60>t50。可见50厘米行距的单位面积光能利用率高,产量最高,说明单位面积光利用率随着行距的增加在降低。
通过手持式气象站的测定研究发现,行株距配置的改变对玉米产量和田间小气候有显著影响,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50cm处理产量最高,2011、2012年产量分别为10551.75kg/hm2、9453.3kg/hm2。各处理产量大小为:t50>t60>t70>t80,两年试验结果一致。玉米原产于热带,为喜温高光效作物,对湿度,温度,光照,风速都有一定的要求,50厘米的栽培方式行距小,较大的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较小的风速都减小了蒸腾,较小的蒸腾保持了一定的湿度,避免了玉米的乳熟和灌浆期对水分亏缺,在50厘米行距下群体密集减小了漏光损失,单位面积的叶片吸收的太阳辐射大,进一步的增加了光能利用率。综合比较可知50厘米行距的群体种植结构相对稳定能充分利用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所以50厘米行距下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隆平206生长、发育,高产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 【全网最热门真人财神游戏】声明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全网最热门真人财神游戏的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推荐仪器
最近更新仪器